一頭,畜牧業需要發展,以保市場供給,促農民增收;另一頭,畜禽糞污造成污染,已成大農業面源污染源。兩頭都重要,但兩頭又看似一對矛盾,難以調和。
湖北省畜禽養殖如何越來越“綠”
近日,記者走進豬圈、田間探究,發現各地創新不斷,探索出許多“變糞為肥”“變糞為錢”的新路子,促進了畜牧業良性發展,也為鄉村美景增添了新動能。
有機肥翻拋機,糞便變有機肥,往日臭豬場今成大花園
武漢一家養殖基地,位于江夏區,說它是豬場,更像是花園。千余畝苗木紅綠相間,500畝水塘魚躍荷香,數十棟藍瓦白墻的豬舍靜臥林中,這里養著2萬頭生豬,卻聞不到豬糞的異味。
“豬場每天要產生近百噸糞污,都被這些苗木、魚兒和附近的農田‘吃’了。”該養殖基地負責人笑著說。
怎么吃?豬糞含水率達到之六十五直接送入發酵池進行處理;處理過程通過定期的翻堆,廢氣來源于發酵車間,避免堆體厭氧即可避免惡臭氣體的釋放;并對發酵車間臭氣、廢氣進行收集,輸送至生物濾池進行除臭處理;為豬場內外6000多畝田地免費供肥。
然而,幾年前可不是這樣。雨水糞水未分離,豬糞豬尿混在一起,每天產生的糞污達200噸,公司花近千萬元建污水處理設施,每年花近20萬元保運轉,但還是難以全部達標排放,負責人頭痛不已。
負責人的煩惱具有普遍性。前幾年,全省有1800多家規模養殖場采用污水深度處理模式,但因設施資金投入大、運行成本高、處理效果不穩定等,很多處理設施成了擺設。
為此,近年我省(以下皆指湖北省)調整工作思路。畜禽糞便就近生產有機肥、變肥入地,成為主攻方向。
該養殖基地成為探路者之一,流轉土地種樹、養魚,改造豬舍減少糞污,送肥到田。“雖然花了1000多萬元,但豬場免后患,村民獲實利,值!”基地負責人感慨地說。
禁養限養 廢物利用 嚴控嚴管,湖北畜牧業呈現“綠色”美景
自我消納、基地對接、集中收集處理,成為消滅畜禽養殖污染的三把利劍。同時,提高養殖水平,實行清潔生產,源頭減污,效果也十分明顯,如今的湖北畜禽,越養越“綠”。
據統計,湖北全省5.4萬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中,3.3萬個配套建設有糞污儲存設施設備,占比64.3%;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7.8%。293個有機肥廠年產有機肥220萬噸,年產值近20億元。
2015年10月,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利用工作會在我省召開,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、農業部總畜牧師王智才均表示,湖北為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探索了經驗。行走荊楚原野,隨意排放養殖糞便的情況逐漸消失,好空氣、干凈水正在回到村民身邊。
同時,湖北省109個縣(市區)已劃定禁養區1527個,總面積25801.51平方公里。目前,禁養區里已搬遷或關閉養豬場1811個,其他畜禽養殖場495個。史上嚴“環評關”,將淘汰大批不過關的畜禽養殖場(戶)。
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相關負責人說,不污染環境,是畜禽業發展的前提,即便在限養區、適養區里,如果污染了環境,又整改不到位,同樣面臨關閉。一定要讓湖北畜牧業增添更多“綠色”。
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得當,畜禽廢棄物就是寶貴的自然資源。做好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工作,既可以實現零污染、零排放,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清潔生產;也可以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,促進有機肥對化肥的有效替代,做到“變污為凈”、“變廢為寶”和綠色生產。